【2014-12-24 中時電子報/記者湯雅雯】
農業外勞開放政策明年1月確定來不及了!農委會主委陳保基表示,必須等1月中勞動部外勞諮詢委員下鄉訪視後,實地審查農業缺工狀況,農業外勞試辦計畫才能上路,且將採「限業限量」,雇主必須聘僱4個本勞才能引進1個農業外勞,最快明年6月才能試辦。
為解決台灣農業缺工困境,爭議長達近20年的農業外勞爭議,陳保基去年首度鬆口,將開放農業外勞,但負責審查外勞的主管機關勞動部說,「不是農委會說了算」。月初兩部會終於建立合作平台,定調「本勞優先、外勞補充」方向推動,今天在立法院引發立委關注農業外勞政策進度。
陳保基表示,農委會初步規劃先開放蕈菇、果樹、茶葉及蘭花等農業產值較大的產業。明年一月中,將安排外勞諮詢小組委員,實地到上述農場訪視,實地了解缺工狀況;再由諮詢小組審查通過後,預計最快明年6月,才能公告、受理業者申請。
「我們不缺工,缺的是錢!」立委葉津鈴反對引進農業外勞,她說,農委會應成立專門採收隊,提高工資引起年輕人從農意願,若台灣不斷走向財團化,農民、勞工就會越可憐、被剝削。
立委張嘉郡則擔心,開放農業外勞將衝擊本勞,也搶了靠農業打零工阿公阿嬤的工作。陳保基表示,農業外勞並非無條件開放,雇主必須聘僱4個本勞,才能引進1個外勞,不會排擠本勞工作權。
陳保基也舉例,屠宰場薪水已達到35K至40K,但仍然請不到本勞,顯示薪水高低並不是台灣農業缺工主因。此外,他也提出反思,剝蒜頭的農民平均年齡超過65歲,採茶阿嬤3個加起來將近200歲,為什麼農村阿公阿嬤無法退休、含飴弄孫,他希望有更多年輕人能投入農業。